参加学校的赛课不是第一次,但是这一次“行知杯”课堂大赛印象尤为深刻,不仅仅是由于在本次比赛中我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更是由于通过这次比赛,我对于自己的工作和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本次“行知杯”教学大赛,在初赛中,化学组的资深前辈们经过反复思考,创新的让我们上了一节小高考复习课,刚拿到课题时候,觉得比较轻松,复习课不像新授课,不需要准备物质性质实验,课堂实验的压力少了,想着备课应该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然而等到着手开始备课,方觉蒋组长定这个赛课题目真是鬼精鬼精的(哈哈)。由于学业水平测试时江苏省的特色考试,在加上又是复习课,网上的资源真是少的可怜。备课的时候真是两眼一抹黑,感觉头脑被掏空……不过我很快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复习课的本质是什么。经过思考,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作为参加小高考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必修1》《必修2》《化学与生活》三本书的内容,复习课的第一层次,是带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第二层次,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学会做题,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能融会贯通,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第三层次,是让学生会学习,当学生们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还愁知识点不会梳理,题目不会做吗?于是,我的备课,不再纠结于内容太多,上什么不上什么,而是抓根本,找规律。从各个角度回归复习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再认识。在后来的教学中,这样的认识也取得了大家的认同,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复赛中,由于临近期末,在不影响进度的大前提下,上了《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课时的新授课。化学1模块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选择以典型的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为代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也常常感觉元素化合物知识 “好学”,但难以记忆。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要在化学1模块集中学习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其知识本身具有庞杂、零散的特点;第二,化学1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被编排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之前,关于物质性质的学习主要是基于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总结,不能从结构出发来推断或解释,而基于实验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且有些内容又容易混淆;第三,元素化合物知识应用方面的内容较为广泛,许多知识只能作为常识性介绍。现实中,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应用的学习大多停留在对实验事实的感知与记忆水平,由于缺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在联系及其所蕴含的学科观念与方法的理解,导致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思 考或求解问题的基本思路。基于以上的几点思考,在本次课堂设计中,我从帮助学生建立起研究和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入手,从多角度设计课堂,让学生学会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转化以建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期能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元素视角,学会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转化的思考框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首先就是要立足课堂,反思自己,当了十几年的教师,对于上课,可以说,现在也已经是一名熟练工了,每年都要开上大大小小几节公开课,参加的各类比赛也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在备课上,比起刚开始工作那会儿,花的心思却少了。这是值得我警醒的事情,学无止境,进步来源于高要求,来源于不满足,即使是很熟悉的课题,不妨多学多思,看看别人是怎么上的,取长补短,提升自己。
在本次赛课中,我也被化学组温暖而融洽的氛围感动着,学校的赛课,虽是比赛,但参赛选手们更多的是帮助和交流,有什么困难,只要开口,同事们都能给予热情的帮助。而评委老师们,更是不辞辛劳几乎每位选手的课都听到,并在组内评课中细致的分析每位选手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使我们受益匪浅。这一切于我,都是非常珍贵的体验,希望自己能在大家的帮助下,走得更踏实,走得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