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源“行知杯”参赛感言

文 / 刘美琳 责编 / 刘美琳 2017-01-09 点击 8761

      非常感谢学校为老师们组织了此次赛课活动,让大家一起关注课堂,研究教学。也非常感谢组内各位评委老师的包容和肯定,让我有机会参加复赛,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

回顾本次参赛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尊重每一位学生,珍惜每一个问题

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每位老师在备课时都会考虑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引导老师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但在实际操作中,老师们往往习惯于“我认为”的思维方式,仅仅站在旧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选择所谓的“重点知识”与“主要方法”。这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原有的设计常常不能完全实现。

本次行知杯赛课中,我所上的两节课都是跨年级借班授课,对学情的了解不多,所以我试图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入手,从学生的角度确定“学习的起点”。课前我请学生们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有关课文的几个问题 ,并鼓励学生自己来回答这些疑问。在回收的质疑条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重要且有趣的问题。虽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水平不一,但此时老师不妨常常想起那句名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我们理应认识到,学生对所有问题的理解都是基于自身的真实基础,这就是我们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尊重的学情。

最简单的问题,也是问题。换个角度去审视,换种方法去使用,也许还是个有趣的好问题。期待自己能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不断反思,和学生一起收获更多的知识与能力。

二、用最朴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其实就是让学生在拥有积极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

本次赛课中,语文组老师选取的课文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杜甫的《登高》。大家都没有把课上成单纯的诗词分析课,而是从吟诵、朗诵入手,各显身手,用丰富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们以文字为阶梯,攀上了诗人思想的高峰,最后再用自己的声音表现出来。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交流思想,净化情操的课堂。

以我自己所上的《登高》公开课为例。我和学生一起,从过去所学过的与“登高”有关的诗词回忆起,安排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情感波澜”三个朗读的环节,教师点拨、学生范读与全班齐读相结合。方法虽然传统,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掌握。

在教学技术日益先进的今天,我们不能把技术当作灌输知识点的工具,而是要把技术变为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期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好的将传统方法和现代 技术融合起来,有更多的探索。

三、课堂上的欢乐来源于思维的乐趣

曾有调查数据显示,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大都很幽默。幽默是智慧的表现,也是阳光性格的自然流露。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可能不具备时时刻刻让别人开怀大笑的能力,但是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意思,让自己的学生体会到一种思维的乐趣。

在思考杜甫的《登高》该怎么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想到前几年杜甫不幸成了网红,网上到处都是以杜甫画像为底本的搞笑涂鸦。这个材料是否有利用的价值呢?

如果仅是为引出杜甫而提及这些涂鸦,与教学的重难点无关,可能会博得学生的一时欢笑,但也就是一笑了之。处理的不好,甚至会破坏课堂氛围。因此我在完成了主要教学内容之后,展示了几幅涂鸦照片,以此作为拓展,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成了网红”。结合《登高》这首诗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探究出“诗圣”这个称号背后的“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也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社会上流行的“解构传统”,“逃避责任”的现象。有意思又有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有了一定的融合。

反思自己本次所上的两节课,有很多的不足。如课堂教学内容过多过杂,部分环节设置不科学等等。非常感谢听课的专家评委在课后对我的悉心提点。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多多思考,以期解决这些问题。

回顾本次参赛的过程,感觉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上公开课时的心态变得更坦然了。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普通老师,知识能力上总有许多缺陷,无法和博学多识的名家大师相比。但是,只要我们主动了解学生的所见所想,认真钻研课堂教学,在每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不完美的我们也能成为学生心里的“良师益友”,就能不断进步,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职业成就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