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精致和深厚的完美融合
——参加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有感
王娟
3月30日——4月1日,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在江苏省靖江中学举办的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在会上听取了洪宗礼、成尚荣、陆九俊等教育大家的报告,观摩并学习了曹勇军、黄厚江、唐江澎三位名师精彩的示范课和讲座。
通过这一天半的学习,对于风格、对于苏派,我开始有了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和想法。苏派教学风格是什么,我觉得最好的答案、让人感受最深也最直接的就是三位名师的示范课。
曹勇军老师的《葡萄月令》挑战高难度,将以散淡见长的汪曾祺的文章扎扎实实地教出了味道。曹老师首先从题目入手,提问什么是“月令”。看似是解题,但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于是便巧妙地让学生梳理了整篇文章的结构。而对于篇幅有点长的文章,怎样才能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曹老师选择截取最重要最能体现作者语言思想特点的三、五、八段来进行教学,虽只窥了一斑,却也见了全豹的神采,经济且高效。
对于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情味的把握,曹老师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式:朗读、语言特色分析和难点质疑并用。朗读时,在教师细致的揣摩和生动的示范指导之下,学生那灵动的声音分明让人感受到了葡萄的勃勃生机和人对葡萄那细腻的深情。语言分析中,通过对文中口语句和短语句的发掘和品评,学生实实在在地找到了文章之所以会充满节奏之美的源泉,也深化了对汪氏语言风格的理解。在解决几个不经意就会被遗漏的问题时,如为什么要写苹果花,为什么要提到汉朝等等,一方面是探寻答案帮助理解,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真切体悟到了汪氏似断实连的语言风格及其背后作者散淡天真的性情。所有这些问题看起来都不复杂,却也颇费心思,就是在这些平实、简单的问题的完成之中,汪曾祺的语言及其特色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并且深深地扎根了。
并且曹老师并不满足于止步于此,在语言体会充分之后,他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感受作者何以能在逆境中写出如此优美的散文,从而最终揭示了文章所传达出的乐观知足、兴味盎然的人生情怀,这不仅是体现在汪曾祺身上,对于所有人都有着启示作用,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通过这节课汪曾祺的“散”、“文”和“性情”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变得愈发深刻而又鲜活,并且该如何学习散文,通过这篇文章的范例,相信不少学生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认识。而举重若轻,如行云流水的教学流程背后,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曹老师对于文章深刻的解读和智慧的把握。
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课上得风趣而又活泼,在他的调动下,学生的精彩表现不时地引发听课老师的愉悦的笑声。轻松之余,这节课骨子里却也是扎扎实实的。比如说在初步朗读之后,教师让学生通过查找相关的句子,分析手法来了解相关人物的特点。这不仅是对文章的一个初步的把握,还巧妙地把写作方法的学习融合在了里面,可谓一举两得。再比如说下一个步骤:请学生分别以虎和驴的口吻来讲故事。在讲故事的巧妙外壳下,其实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首先相对于前面的任务,这个任务在把握课文内容方面有了更高的提升,从点上升到了面的层次。其次,学生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讲故事,其实也是对人物性格的一个再把握再揣摩,是知识的一个内化深化的过程。最后,不仅是揣摩,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已经开始上升到了创造的高度。从概括到理解再到创造,这个问题不仅有趣,而且内容丰厚,可谓别具匠心,学生在轻松欢乐地讲故事中,语文能力得到了扎扎实实的锻炼和提升。
唐江澎老师的《问答之间》在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方面独树一帜,在教师风度翩翩的引导下,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和活动体验之后,却是老师巧妙精心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实践活动直观地感受和学习了该如何提问和回答的技巧,获得了终身受用的语言能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唐老师课后的讲座,唐老师介绍道这些看似轻松的活动背后必须要有老师细致充分的准备,除了备课之外,活动过程中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一一罗列,准备好应对方式,这样才能发挥活动最大的效果。此外,课堂上的临场反应也非常重要,在活动中要不时地观察把握住学生的情绪的变化,比如说不断地提醒学生要自信,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生感到受挫时要及时的安抚等等。总而言之,一句话“把活做细”。说起来轻松,这里面的汗水和功力却是深厚的。
通过这三节课,如果非要概括的话,我觉得苏派教学风格至少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实在、精致和深厚。在精巧细致的构思中,学生不知不觉实实在在地得到了语文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在教师深厚学养的熏陶下获得审美的浸润和思想上的启迪。
一边如沐春风地欣赏大师们的课堂,我也深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于大师们的风采,目前我只是停留在心向往之的地步,但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不断地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是不可或缺的目标。为此,要努力的还有很多。首先当然是要不断地向老师们学习,在感受羡慕老师们独特风格的同时,不断地揣摩,揣摩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细节,争取从中有所得。当然,仅仅这样还不够,正如陆九俊老师所说的,仅仅靠模仿,长期下来会造成自己主体的死亡,反而不利于自己的成长。风格毕竟是一种个人化的体验和呈现,不可复制。成尚荣老师在报告里说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要善于分析:分析自己的地理人文背景,分析自己的个性,分析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自己已有知识的特点。既博彩众长又深深地立足于我这样一个独特的个体,才有可能形成得心应手,促进教学,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更受学生喜爱的风格。这对我很有启发。
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成老师指出,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长期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不能刻意追求,否则就会显得有点矫揉造作。我想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热心,加之以不急功近利的耐心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恒心,相信终会在所追求的领域有所成就。
向着自己教学风格的方向,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