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给学生以言语,让他们有灵魂

文 / 张小英 责编 / 张小英 2017-03-17 点击 4535

2017年3月16日下午1点40分,“2017年第一次南京中语论坛”在南京十三中新青年教育剧场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阅读与语文教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潘新和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为“立言”奠基一一立言的五大素养与三大支柱课型》的精彩讲座。论坛由南京市教研室、南京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十三中省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曹勇军名师工作室承办,来自南京、芜湖、无锡、镇江等地的300余位中学语文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由南京市中语会理事长曹勇军老师主持。曹老师结合对当下写作教学现状的观察与思考,认为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迫切地需要读写一体的专家的引领。通过阅读潘新和教授的著作《语文:表现与存在》,曹老师认为,潘教授的论著高屋建瓴,直指弊病,对中学语文教师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由此对潘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讲座伊始,潘教授笑言此次讲座是为了打破语文教师的“三观”而来,所谓“三观”即课程观、教材教学内容观和教法观。潘教授回溯了近百年来中国语文教学历史,认为自白话文运动以来,前人把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为“语言文字运用”,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标准。潘教授从当代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现状说开去,批判了较为流行的语用工具论,提出了语文教育不应降格为语用教育,而应开展以“立言”为目标的语文教育,使语文教育从阅读本位回归到写作本位,让语文教育真正拥有灵魂。

潘教授认为语文教育不是传授一门知识和技能,而是给予学生生命——肉体生命之外的更为重要的言语生命、精神生命。语文教师要做的是“言语生命意识的唤醒”,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精炼地说,就是语文教育要将“立言”这一不朽之盛事确定为终极目标。在这一前提下,潘教授提出了立言的五大素养:言语动机价值观素养、知情意素养、体式素养、行为素养和创制力素养。

接下来,潘教授在五大素养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支柱课型,即读书笔记课型、论辩写作课型和演说与辩论课型,实现读、思、记的三位一体。读必经典,不要以“读懂”的伪命题来限制孩子的阅读,用最好的精神食粮为孩子的精神奠基,为“立言”奠基。读经典时,可以通过圈点、笔记、摘录、读后感、论文、读书报告等多样的形式呈现,阅读是手段,而写作是目的。在这一基础上,以写作和口头交流作为两翼。其中,写作所指的是论文写作,要实现由写生活向写思想的转化,培养思辨能力;口头交流主要指的是演说与辩论。辩论不完全是写作,也不完全是口头交流,而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通过与读书的对接,在天然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环境之下,用活的语言生成活的教学法,用演说与辩论来检验读的效果。如此,一体两翼,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潘教授指出,在现实之中,很多学生是无法成为立言者的,但作为教师却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可以成为立言者的可能性,要创造一个公平的起点。

讲座最后,曹勇军老师对潘教授的观点与论述做了归纳与总结,并认为在这样一个百花齐放的环境下,应该多思考、多批判。讲座为在场的所有老师提供了回顾与反思的空间,带来了诸多启发。此次南京中语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张小英 徐惠中 李昊欣撰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