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化育人生
毛宇恒 经典夜读小组组长
大家好,我是来自经典夜读小组第四期的毛宇恒。
当岁月冲刷过历史的车轮,当一个个自我站在时代洪流前,当思想化作黑夜里明灭可见的星辰,闪烁,透射,穿越时间的长河,直抵人心。我们需要阅读。
当往事化为传说,当传奇的人成为传奇的故事之后,当英雄在命运前成王败寇,当人生在虚无缥缈中踌躇,停滞,回到原点,又重新出发之后。我们需要阅读。
当真理沉沦深渊,良知被冲淡在人性的阴影后,当我们渴求看到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时——我们更需要阅读。
“先生已点燃烛火,又约我们同守暗夜,小子岂敢怠惰。”这是赵越胜《燃灯者》中的一句话。这一句话,又恰到好处的描摩出了经典夜读小组的轮廓。
每周五晚,夜幕下的十三中早已融入了一片静谧的夜,寥寥人影,终汇聚于信息楼三楼的一间教室。老曹曾经给我们看过,夜读时从信息楼外看去,那间教室的模样——是浓稠的黑暗里,孤灯闪烁,它注定是孤单的,但晕开的何止周遭无边的黑暗,更是青年守望者心中的那一片未知迷茫的海洋。
从《海子的诗》出发,到《瓦尔登湖》的精神洗礼,探讨过《沙乡的沉思》中的土地价值,寻觅过《大地上的事情》的生活真理。《捕蝶者》让我们对价值判断,生死名利重新定义,《非常道》则让我们触及历史的脉搏,探寻细节。我记得每一个思想火花碰撞的问题,交织而来的是无数妙语连珠,其背后,是一次一次自我的突破,又再次重塑。
一场夜读结束后,总会有同学负责记录今晚的“夜读日记”,将思想的火花镌刻在纸上,成为永久的记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片读书记忆.
成长从来不是纸上谈兵。我们去国立翻译馆,讨论《非常道》背后的时代缩影。我们去国立研究院,看《万历十五年》里历史的必然,现象背后的人性博弈。我们零距离采访止庵老师,尽览大师风范。我们去先锋书店,徜徉于 “全球最美书店”的文化风景。
“深夜读书,是一种自我灵魂的放逐。”夜读小组明信片背面的这句话,第一次夜读匆匆一瞥,竟根植于心中,直到今天。
十几场夜读,自己似乎渐渐悟得读书的玄机。读书从来都是给自己找一块支撑自己的土地,是一种完成自我,成全自我的生命探索。我们在读书中告别了生命个体的局限,从未知到已知,从人性的入口走入到理性、宽容的出口,贯彻生命,达成一次自我救赎。论其要义,一定是灵魂的成长。放逐却恰恰是一种突破。
但读书更是聚众的狂欢。本周是我校读书周。语文组为大家准备一场丰盛的文化饕餮盛宴。周一,学校为高一同学安排了王开岭老师的讲座。周二,将有高三年级读写特长生的义卖活动。周三,高二年级将聆听曹勇军老师的读书讲座。周四,则是高一年级读书社展板的展示,欢迎各位同学前往。周五,压轴的是十三中“朗读者”,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
在这里我还要向曹勇军老师致敬,感谢你的坚守,你的辛勤付出。你的夜读,终将不会沦为“最悲壮的实验”,它经过一届又一届十三中学子的传递,启迪了一颗又一颗混沌孤独的心灵,并因此,而更加饱满,历久弥新。我还要向张小英老师,语文组老师,以及许许多多关心夜读及十三中读书活动的家长,老师,社会中的热心人士,表示真心的感谢.是你们,让夜读得以以最好的姿态呈现在所有人眼前。夜读,也必将不会辜负。
从形式到文字背后的每个如泣如诉的故事,从载体到世界万象的重新解读。我们注解的从不只是油墨浸染的白纸黑字,更是另一种人生,另一段生活,另一种精神向度。读书永远需要仪式感,仰望的姿态,是对文字精神性美的最好尊重。愿你我共执一卷诗书,纵览古今,看今朝潮起潮落,在这个微风轻抚,即可激荡起千层涟漪的年纪,郑重其事,轻启这世界的门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