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京第十三中学责任督学年度督导报告

文 / 冯小仙、丁加旗 责编 / 吉基兵 2015-01-04 点击 14133

2014年南京第十三中学责任督学年度督导报告

 

根据省市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的工作要求,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督导评价标准》,十三主责任督学开展了挂牌督导工作。本年度对学校常规管理情况督导2次、安全管理情况督导2次、学校规范收费情况督导1次、学校课程开齐开足情况督导1次、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情况督导1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1次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1次。课堂教学情况1次,。进行学校满意度调查调研1次、列席校长办公会1次,参加十三中《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开题论证会1次,与校长、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及民主党派人士进行了多次座谈和访谈,查看了学校课程建设基地、实验室、图书馆、医务室、食堂等场所,查阅了学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课程实施计划等资料,现将督导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和荣誉

学校现有学生人数:普高1781人,国际高中248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71人;学校师班比为4.1:1;有校级领导6人,中层干部11人。

现有省级规划课题11个,市级规划课题38个,全年论文发表70余篇,设各级各类讲座75次,市级以上公开课30多节。高学林获得教授级高级教师称号,张居敏、齐天乐、李珊珊、曹晨四位老师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王夫成老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全年获南京市教育局“办学绩效发展性评估综合奖、教学质量优秀奖、高中综合管理奖”,以《新课程校本化的规划与实施》为题的教学业绩,获教育部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被评为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南京市青奥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第十五届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队”。省第八届学校体育舞蹈锦标赛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及男、女团队第一名。学生学科参赛获奖:国家级28人,省级169人,市级131人。

二、主要成绩和亮点

一)有效培训,校本研修,在目标引领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创新管理理念

班子成员成员讲团结、讲奉献、讲原则、讲责任。善于以理性思维破解难点问题,以扎实行动提高办学效能。倡导走动式管理,深入了解师生需求,善于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现教师的亮点及时给予肯定,善于发现问题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 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目标引领

让目标成为引领教师发展的一面旗帜,激发教师敬业爱岗。今年新增特级教师1人、市青优4人,现有市中心组成员22人,进一步提高了名师对学科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学校重视专业队伍和管理队伍这两支队伍的培养。教师办公采用年级组和教研组“双组”共存的方式,两者相互交触,重点抓好班主任和备课组两支队伍。在专业队伍上,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带动学科组教师共同参与,师徒结对率80%以上,构建成长共同体,促进全体教师发展,并以此激励骨干教师产生更高层面的自我发展的动力;在管理队伍上,有效地让年轻骨干教师承担组长的位置,既保障学校优良管理传统的传承,又锻炼了管理能力。

学校提供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的机会,2014年几乎所有的教师参加过外出学习和培训,与外校的教师交流,促进同行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专业化发展。骨干教师作为领跑者,发挥着专业发展的示范作用,尤其是教研组长已成为学科组建设的核心。在对学科组现行评价的基础上,以活动效度、进步幅度、影响力度及协作水平为主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以基于学校发展的个人职场规划为引导,以教师发展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为帮助,进一步确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成长路径。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继续举办“智慧论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在实践中解决面临的问题,寻求优化培养的路径,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推动新一轮名师骨干系列成长中有更多的教师呈现。党员、干部、组长起学科示范、率先作用。

3.校本研修注重贴地行走

教师发展需要基于校情、生情、师情的研究,要有推动发展的机制。为此学校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调动教师再学习再创造的激情,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年级组管理实行管委会制度,教研组管理实行主要领导干部责任制。主要形式为组长通报制、展示活动、评价活动、交流活动。把组织发展概况、个人发展趋势、业绩与活动、影响力等充分展示交流,收群体共享、借鉴成长之效,努力打造有师德爱心、工作精心、业务专心的队伍。

围绕领导责任制、组长的定期通报制度,精心营造研究的氛围,增强凝聚力和主动性,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发挥教师发展专家委员会对队伍成长、质量提升的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专业引领,加大指导力度,强化流程管理,关注过程监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更多名、优教师脱颖而出。

广泛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丰富学校传统“教学—教科研—专业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从思想引领转入到教学实践中来,给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岗位锻炼的机会。

今年校内大型培训活动有两个:4月中旬的“新学校行动年会”(全国有600多个校长来校参会)、7月下旬“影响中国·2014年全国首届著名班主任成功经验交流会暨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全国著名教师大型报告会”(900人参会);赴外参加了“新学校论坛”两次实地展示会、省级学科活动等,为学校骨干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校内主要研修的课题有《抓管理精致规范 抓质量精益求精》、《牢记提升质量使命  精心推进学校发展》、《精心打造卓越教育的校本名片》、《凝神聚力 攻坚克难 保障教学  提升质量》、《有序 有力 有效》、《质量 责任 行动》、《自我超越:在管理中学会管理》、《积极心态:追求做得更好》、《为促进学习而教》、《躬行践诺 笃学强校》、《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的专业成长路径》等12个,有效地保障了校内研修的质量。

 二、规范办学,提高实效,创造“五严”背景下教学质量的高位优效。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秉持“促进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的办学理念,以规范办学为手段,以轻负高质为目标,在“生本文化”的引领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了“五严”背景下教学质量的高位优效。学校在不同的层面上,强调落实“五严”规定,以进一步规范自己的办学行为。在“五严”背景下,如何继续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做了如下的工作:

(1)坚持“精细化管理,有效性教学”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构建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四标、三学、三快、一体化”(“四标”:确定教与学的目标,是为“定标”;围绕目标去做,是为“施标”;即时巩固目标,是为“固标”;即时检验目标达成情况,是为“验标”。“三学”:自学、研学、拓学。“三快”:快读、快思、快记。“一体化”:教学案一体化,编写并使用好“大课堂学本”),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学规范》和《“四标三学三快一体化”教学模式评价表》,以此规范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

(2)编制“大课堂学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校不征订外面发行的教辅资料,所使用的是由十三中教师自主编制的“大课堂学本”,每学科每学期各有一本,包含了对学生具体入微的指导,汇集了学习目标、课堂反馈与课后拓展等内容。学校组织教师根据教改的动向和学生的实际,每学年修订一次,目前已是第六版。这一做法,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了家长的开支,而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除该“学本”外,寒暑假,学校还为学生编制了《自主学习指导资料》(即自制的寒暑假作业),有讲解,有归纳,有练习,而且还有时间限制。学校还编制了《学业发展读本》(对高一学生入学时明白自己未来三年方向目标,起到规划引领作用)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读物,对形成学校“轻负高质”的局面,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3)科学的课程开发和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把原有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整合到新的课程体系中去,开发了五个系列的校本课程:学生修养系列、社团活动系列、综合竞赛系列、学科拓展系列、活动系列(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文化活动、各类讲座)。这五个系列,都有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经过二次开发,打造出的自己的校本教材。同时,学校还对国家课程进行研究,提出适合校情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实施方案,如上述《学业发展读本》就是一个带有方案性质的读本,再如通用技术依靠院校和企业的力量,将《简易机器人制作》和《电子控制技术》相关内容引入必修课程,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通用技术课程。因课程改革的领先性,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司长称赞该校新课程改革是“想在深处,站在高处,做在细处,落在实处”。学校继2009年获得“首届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特别奖”后,今年又以《新课程校本化的规划与实施》为题的教学业绩,获教育部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出类拔萃的师资队伍,健全有效的培训、评价机制。

十三中有一支出类拔萃的师资队伍。该校现有专职教师165人,其中在职特级教师6人,教授级高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78人,市名师3人,市名校长1人,市、区学科带头人23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33人,具有硕士学位和在读硕士102人,在读博士1人,出国研修72人,这些教师构成了该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学校语文组、体育组、通用技术组在全省有着相当的声誉。学校能有如此出类拔萃的师资队伍,主要得力于以下几点:

(1)“三师”工作室,学校最大的学术研究机构。所谓“三师”是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该室是教师表达思想的园地,展示才华的舞台。近两年来,在该室几位特级教师的指导下,在“三师”工作室诞生了30多项市级个人课题,4项省级青年课题和3项省级规划课题,同时还产生了2位教授级高级教师、4位市优秀青年教师、2位市学科带头人。

(2)智慧论坛、金秋论文评选等活动,将注入式的培训变为活动式的培训,提高了教师参与的兴趣。一般校本培训讲座多,这种注入式的培训,效果往往不佳。十三中开展的智慧论坛、金秋论文评选则是沙龙式的。比如金秋论文评选,不仅仅是评出几篇获奖的论文,还有特级教师公开的点评,还可以有不同意见的发表。智慧论坛更是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这种活动式的校本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热情。

学校还有其它教师培训的机制,如培养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以及备课组建设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建立起合乎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评价体系。除有效的校本培训机制外,学校还建立了合乎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评价体系。一方面,建立了“教学评价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学校有关部门在深入研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特点、评价要素、评价方法等方面,结合校信息处承担的“十五”国家级课题《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而完成的。另一方面,学校摒弃单纯用分数为唯一指标的机制,建立了以师德水平、教学效率、教学实绩、学生评价并重的绩效考评方式。这些工作,促使了教师观点的转变,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3、生本德育,活动多彩,走出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1)以“生本文化”建设为德育工作核心。学校从2008年起,倡导“生本文化”的构建,其核心是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学生的自主、主动发展,又强调教育的培育性。为此学校进行了《学校生本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是“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

    (2)建设学习型班集体和合作小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合作能力。在学习型班集体建设中,学校将班级学生组合成多个合作小组,对师生提出了“人人都是科代表,师师都是科主任”的号召,把学习型班集体建设引向深入,并在班级文化建设、学习行为培养、人际关系建立、骨干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使得学生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综合素质和合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3)开展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社团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学校学生会组织了数十个学生社团,每年开展社团巡礼、文化艺术月等活动,学校的大唐文学社享誉全国,经常邀请名家来校演讲,机器人制作、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兴趣团队,也取得不错的成绩。现在,学校在省作文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机器人竞赛等各项大赛中每年均有数十人获得省级一等奖。在是会实践方面,学校与社区教育办公室以及其它科研、企事业单位共同安排了了行业体验类、考察实践类、宣传教育类等实践活动,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并有考核。中央电视台对十三中的社团活动也曾作过专题报道。

    另外,学校在心理指导、家校沟通、学生评价方面也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研组建设仍存在不均衡现象。在本次督导中,通过听课、查看教案,检查作业,我们发现个别教研组或个别教师仍有不够尽职之处。如:用“大课堂学本”代替教案,这次督导中有11位教师的课是如此;有位教师讲评试卷,从头至尾一题不漏,没有重点、没有分析,眼中只有试卷没有学生,这显然是没有认真备课的结果;个别备课组仍存在集体备课时备课组长一人唱独角戏的现象,从备课记录看,有少数人从未主备过一节课;每学期开头排定并挂在校园网上向全校公示的教研组公开课,偶有会流失且不做说明的情况。

2、教师队伍建设,还有不均衡处,甚至存在空白点。本次督导教师问卷在“参加教科研”一项中,有23%的教师回答“没有研究课题”,有12.3%的教师回答“有研究课题,但没有论文在区以上获奖或发表”。这说明有一部分教师未参与到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中去,即使参与教科研的教师,也有一部分并不积极主动。另外,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有重骨干教师的培养,轻普通教师的培训的现象。在个别访谈中,有教师反映,现在对刚进校的年轻教师的培养,其严格程度不如以前,“青蓝工程”有点弱化,本次听课,也反映出某些青年教师在课堂设计、重点难点的处理、详略的安排上还存在问题。

    3、教师评价方面尚有可以调整之处。师德教育的过程性支撑材料欠缺。国家级课题《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有研究成果,但此科研成果的引导性、促进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教师问卷来看,有46.7%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基本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有个别地方有待改进。”

 

 

三、整改建议

    两天的督导,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的高速发展,同时,也看到学校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利用好这个空间,并用国际的视野审视自己的工作,要求自己的工作,将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梳理“生本文化”的架构体系。学校将“生本文化”的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在《自评报告》中说:“通过构建生本文化,研究如何从物质、精神、践行,从环境、设施、使命、目标、价值观、课堂、教学模式、人际关系、仪式、规范、活动等方面去培育学生。”这一表述的各方面也不在一个层面上,如“环境”和“设施”,“课堂”和“教学模式”是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使命”、“目标”、“价值观”三者是交叉关系,这说明学校对构建“生本文化”的大框架还缺乏细致的思考。建议是否从目的、条件、内容、渠道、形式等方面重新分类,更有条理地去构建学校的生本文化体系。

    2、进一步细化学校的课程体系。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在课程建设方面是走在全省的前列的,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学校将课程开发分为五个系列:学生修养系列、社团活动系列、综合竞赛系列、学科拓展系列、活动系列(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文化活动、各类讲座),督导组认为这五个系列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它们的内容有交叉,如“活动系列”中的各种活动,与“学生修养系列”、“学科拓展系列”就肯定存在交叉关系。建议学校进一步梳理学校的课程系列,将其分类,将其细化,将学校已经领先的课程改革工作引向深入。

3、进一步全方位地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本报告第二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中的第2、3两点,均是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虽是个别现象,但也应引起学校的充分重视。建议学校一要关注中年教师,要让这批教师有第二次飞跃,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二要关注刚进校的研究生们,他们有理论,有思想,但具体的教学经验不足,如何引领他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进而成为一名教学骨干,则是当务之急。 具体的说,就是希望个别教师(有青年教师,也有中年教师)进一步加强课前备课、选择好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程序,减少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精致化管理

精致化管理就是设定目标、权力分解、任务分担、责任到人的运转机制。

我校自2004年实施精致化管理以来的业绩为界内公认,一些做法为许多学校复制传播,其理念为许多管理者奉为法宝。十年过去了,我们在不断地求索,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面对当下新形势(如教育布局调整、学校格局变化、南京质量发展趋势、媒体环境下的工作状态等)、新要求(社会、主管的期待,家长、学生的诉求及我们自身的发展,标准越来越高、细、实)、新手段(阶段性考试的呈现,发展性评估、推进率,维权主张),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行为务实、观念正确、措施恰当、落实到位,主动适应变化、应对变化,想尽“千方百计”使行动更有力、效果更明显。

理念上形成认同感是精细化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建立精细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取得管理效益的基础,增强执行力实现教学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有一个公式 “制度+不落实=0”,表明精细化管理的难点在于过程,在于执行力。借用一句话:把小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把平凡的事做精彩。教学管理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优点的慧眼,更要有一颗能包容老师们缺点的心胸。督查是公正的,批评是善意的,找出问题是帮助改进。只有当学校管理者确立的教学理念和目标,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时,老师们才会认可,才会欣然接受批评,才会主动改正错误,才能真正形成“不折不扣”的执行文化。

研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极好机会。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地考虑学校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如何能做的更好?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图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行动落实。侧重从部门配合、需求支持、建议优化、实施细则等方面研讨。管理,管是手段,理才是目标。理,就是和谐、尊重、发展和再生成。管理中要由“看人看工作,工作看成绩”向“看人既看工作成绩,又看个人发展”的转变。

有效实施自主学习。总体科学规划,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继续开展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确保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学校对教师在岗时间、答疑、值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有制度保障;高中三年三段一体,统筹规划早中晚自习、自习课、答疑课的具体安排并有所创新,控制作业量、考试次数,把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自学,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办法,确保有时间有指导;把学生每天自习时间分段划分到各学科的学习,先复习、再做作业,再预习,根据学生当天上课的科目来安排相应的自习值班教师,确保学生的疑难能及时被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确保集体备课的高质。由不定期检查转变为把控关键过程+定期检查。规范备、上、批、辅、考等教学常规的行为,提高教师教学常规的有效落实。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常规,明确教学各环节的规范要求,突出抓好集体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各2课时,排进课表,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规范集体备课的必有流程:先总结上周的备课组上课、听课、教学的得失情况,再落实本次备课内容,最后布置安排下次备课的内容和主备人;实行学科责任领导负责制,责任领导参加每次集体备课,一是确保备课活动正常,二是把关集体备课质量,三是定期在学校行政会上通报备课组工作情况,对备课组教学成绩负责。

提高听课对教学质量的作用。推进学科教研听课和行政监控听课制度化,常态化。开展行政监控听课,可以更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调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规范要求教师、备课组、教研组的教研听课,在课堂教学中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建立行政监控听课制度,每周一上午由年级组和教务处等教学部门开出需要被听课的教师,采用事先告知的方式进行课堂监控,将听课表开给相关学科的领导(包括校级领导和所有中层),同时告知被听课教师;听课人员及时和被听课教师交流,反馈听课情况给教务处,在教学专题会上交流课堂调研情况;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连续听或多次听某老师的课,从而抓住每个教师的成长。

在学生的作业上追求轻负高质。从提高作业的精准度入手减少作业量,从错题整理上去提高效益。先制定作业的双向(知识点、难度)细目表,再精选作业编号题号布置给学生,从而实现作业的少和准;通过班级电脑或校园网,每周一由学生自己输入自己上周各科作业错题的题号,从而统计每周各班各科作业的错题,形成班级各科错题集,一是让学生、教师、班级、备课组养成积累错题的习惯,二是为提高后期教学的针对性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实施分层教学。近几年学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削峰现象较严重,一方面学困生推进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这与过去“平行分班”有很大关联,平行分班看似公平、公正,但一分了之,教学难度极大。基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分层教学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得到更有效的推进。如何实施分层教学?经多次研讨与近半年的实践,学校已拟好并分步实施分层教学的文化建构方案,意在管理策略、操作要点、教学手段等方面有所突破。

开发网络阅卷功能。实践表明网上阅卷对科学、即时诊断教与学的情况是极为有效的手段,是教学“精微化”的重要手段。各年级、备课组逐渐学会使用网络阅卷系统和教育评价系统,让尽可能多的测验、练习、考试使用阅卷系统,更多更及时用好阅卷系统反馈的多维度教学信息,及时诊断学情,发挥网络阅卷的即时教学诊断作用。

二.深化课程建设

1.规划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校注重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从提升教学能力向提升课程能力转变,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努力提升教师的课程发展力。把学校办学理念转化为明确的“大树课程”理念,注重课程规划及实施的思想性、创新性、适应性、融合性、实践性。

本年度重点体现在对课程目标的研究、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课程资源的拓展上。加快校本课程建设的步伐,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构建我校学校课程体系。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利用,一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步伐。校本课程按照课程规划、背景、目标、结构、内容、课时、评价等实施要素,梳理文本纲要,在申报的基础上,由课程领导小组审批。本学年每周五下午第三、四节课为校本课程学习时间,全校共有精品课程47门,已形成了校本课程教材的模型。

2.建设课程文化

课程惠泽每一个学生的幸福成长。

学校的课程文化特色,付诸于学校重点学科的实践之中:一是以语文为代表的“省内领先、国家水平”省级学科课程基地建设,二是以外语、政、史、地为代表的“人文见长、视野宽广”的学科特长,三是以数学为代表的“理性思维”的培育路径,四是以理、化、生为代表“科学探究、实践创新”的科技基地优势,五是以音、美为代表的艺术修养课程,六是以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素养的实践,七是以体育为代表的“健康理念、阳光锻炼”的领先全省的课程体验,八是多元化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眼界、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围绕育人为本、多样发展、特色建设的目标,强化学校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是课程的意识,形成充分展现创新理念、实践主题、时代特征、文化品位的课程文化。本学年继续强化课程文化,丰富了走廊文化、运动场文化,起“润物细无声”之效。

学生是课程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心理拓展活动、青奥活动、学涯规划、职业体验、春秋季大学体验之旅、学生广播站、学生会竞选等,学生自主、独立地承担着每一次活动的策划和目标实现的全过程。教师把自己对课程全面深刻的理解渗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之中,在学生丰富的课程体验中,创生了学校特色化的生本课程。

3.课程基地建设

学科课程基地是江苏高中教育一大推进载体。

此处引用江苏省教育厅网站上的新闻稿:

2014年3月25日,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专程调研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工作,并实地考察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听取学校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是我省首批38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之一,目前课程基地建设成效初显。
  实地考察后,沈健厅长用“很深、很宽、很实、很新”评价了南京十三中的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建设。他指出,“很深”体现在该校语文课程基地围绕文学发展历史,追根溯源;“很宽”体现在课程体系融会贯通,与历史等课程交叉整合,开发了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校本课程;“很实”体现在学校重点建设了“金陵文化研学中心”、“戏剧影视研学中心”、“传统经典研学中心”和“特长写作研学中心”四个研学中心;“很新”体现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内课外,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态,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沈健厅长还要求不断总结南京十三中等一批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提升我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水平。
  我省开创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以来,通过载体建设引领,不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形成学校特色优势,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

语文课程基地开展的“大树下读书活动”(50本必读书目)、“三大学习节”、“22门选修课程”、“四大社团”、“四大研学中心”等形成了浓厚的读书体验与实践的氛围。各年级通过研讨开展的早晨“朗读”、午后“默读”、晚自习“悦读”已形成习惯,期待对其他学科起奠基作用。

目前,随着课程基地建设已具规模效应、辐射效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也使语文组深受鼓舞和鞭策。我校课程基地建设成为省级课程建设特色名片,现已6次在省厅校长培训会上交流,2次在全国新学校论坛上交流,1次在中国教育报上介绍,几乎每周均有来校参观人群,初步统计有70多批次。

4.德育课程创新

课程的背后是文化,活动的背后是策划。

学校进一步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探索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树立学校每项活动都是教育活动的意识,精心设计每一个教育环境,精心策划每一项德育活动,每一位任课教师要认真抓好课堂德育渗透,教学做到寓德于教,形成系列的德育活动品牌。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委员会制度,发挥学校管理委员会、年级管理委员会和班级管理委员会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拓宽民主管理的渠道,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年级管理和班级管理中来整合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实现管理合力的优化、管理效益的优化,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为一体。

提升德育课程研究的品质。研究在多元价值背景下育德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在学科教学中注重以生态教育理念作为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创新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育德的新范式,比如语文组的“时事演讲”、历史组的“史为今用”等。研究当代学生所处的时代、生存的环境、生活的空间、家庭的结构、耳闻目睹的形形色色等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关注这些成长生态的变化对学生世界观、生活与学习态度、生活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注重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文规范的价值观。

以“学科教育”、“感恩教育”、“成长教育”、“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为主线,策划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开展“学法分享”、“生命之美”、“星光闪耀”、“参与青奥”、“大学之旅”等系列活动,给更多的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主人翁意识。较为典型的,一是“十八而志•梦想以行”高三成人典礼;二是发挥学校紧靠玄武湖地理位置的优势——以“跨过这道墙,玄武湖就是我们的课堂”为核心的活动,精心策划“四季湖动”(春季游湖、夏季走湖、秋季诗会、冬季环湖跑),既放松心情、亲近大自然,又增强了体魄和毅力;广泛开展“在十三中听讲座”活动,邀请央视《百家讲坛》特约主持人郦波教授讲授“致永不逝去的青春—人生、读书与传承”,浙江大学数学家、诗人蔡天新教授讲授“带着数字和玫瑰旅行”,聆听全国著名的青少年心灵成长导师叶建灵老师的“梦想于心、励志于行”,在海军指挥学院蓝天副教授的引领下了解我国海上安全和海军发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校园生活不再枯燥乏味,令我们的校园情趣盎然。

一学年活动分为五大主题,即“创建班集体”、“热爱班集体”、“会学与学好”、“弘扬民族精神”、“诚信与责任”,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重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推进质量建设

教学质量不光是苦干、实干的结果,更是科学的方法与师生智慧的结晶,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出路在于校本科研。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努力实现“在教学中研究,为教学而研究,在研究中教学”。2014年高考业绩显著,超额完成市局奋斗目标,成为唯一连续十年获市教育局“三大奖”的学校。

1.加大研究力度

研究有三个目的: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理;当我们审查时,就要把它同谬误区别开来。——帕斯卡

用集体的力量解决个体问题。学期之初开展备课组回顾反思及学科复习计划交流评比活动,让大家互相借鉴,集思广益,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教师个体存在的问题。

注重学法、教法的研究与落实。坚持“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问题”为先导,以“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为前提,以“组织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为形式,以“落实三维目标”和“提升学能”为目的,不断打造高效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推进前置性学习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改革高中课堂教学与复习模式。举办学法讲座,组织学生课堂笔记、读书笔记、错题集的检查评比,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之中。切实抓好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努力发掘他们自身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通过课堂诊断研究教学有效。我们知道,物理学的根在实验室,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集体备课活动,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更要研究学情,根据不同的学情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教研组组织的研究课活动,专题研究执教者对学情学法的把握,注重听课时对学生的课堂观察,将有效教学抓在实处。年级、备课组逐渐学会使用网络阅卷系统和教育评价系统,让尽可能多的考试、测验、练习用上阅卷系统,更多更及时用好阅卷系统反馈的多维度教学信息,及时诊断学情,发挥网络阅卷的即时教学诊断作用。

校内同课异构活动,让组内教师各展其长,同样也有别样的风景。各备课组加强课堂情况诊断,特别是高三年级,加大研究力度,如提高课堂教学和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地组织高考考题、考试说明、命题组卷的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在各地模拟题、学科资源网中甄选新题、好题精讲精析并进行变式训练,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校分年级按学科组组织专项检查,集体教研,通过组织同课异构和赛课来促进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等,公开教学成果,拓宽管理渠道,有分工有协作,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

2. 切实抓好教学六认真

教学“六认真”是一个学校取得质量的根本。

教学工作切实做到“精、细、严、实、活”。我校的教学“五认真”落实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这也是教学督导的重点工作。一是认真备课,强调备好学生,备好教法,备好例题和练习,本学期从实效出发周密安排每一周的教学内容;二是认真上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课堂学生自主学习与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坚决克服“包办式”的课堂教学;三是认真选编、批改、评讲作业,做到学生作业有布置教师必先做、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练必评、有错必纠”,帮助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抓实学生的错题订正,提高目标达成度;四是认真辅导,在集体辅导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个别辅导,晚自习从“看班”走向“辅导”;五是认真组织学情调研测试,开好师、生与家长的阶段性会议,在学情调研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落实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在学生身上——现在哪?想去哪?怎么去?

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方面深入分析: (1)“已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决定着学习的起点;(2)“未知”:终极目标和达成前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3)“能知”是通过教学能达到怎样的目标,决定了学习终点;(4)“想知”:学生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哪些东西;(5)“怎么知”: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

优化学科协调。我校各年级学科组整体协调学习的各个要素,从人员配置、课时安排、时间分配、选修时间的限制等方面确保学科协调发展。

优化学生服务。靠近学生,及时答疑解惑。指导学生课余及节、假日自主学习,利用公共邮箱共享学习资料,通过一线通及时督促要求。年级目标明确、班级目标明确、推进目标明确(临界生)、帮扶目标明确(关注生)。找准临界生群体,找准临界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集中科任老师力量进行帮扶、推进。开展临界生分学科关注推进,导师面批作业、全面交流、检查督促、指导帮助。每月召开一次分管领导、学科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联席会。

优化学习效益。比如高三的训练,落实到课表上解决课时分配、周清检测、晚课推进、午自习自主消化、练后批阅讲评之间的协调性和及时性的问题,周清考试当天批阅讲评,月考当天批阅第二天讲评,反馈矫正乘热打铁,利于总结提炼。

优化大课堂学本编写。从总编理念提出的大课堂学本编写和使用的三个方面的价值来观照编写和使用的三大要素:时间空间、内容对象、实施程序。并使之成为教学、教研、教科的抓手、内容、目标。

4.常规管理指向教学实效

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产力。

紧扣发展目标,行动的价值在于求实效。常规管理的重点落在强化教学措施与师生关系上。

结合我校管理层级特点,从教研组和年级部两个方面共同做好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落实班级管理“班主任负责制”和学科管理“备课组长负责制”。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备课组长是学科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年级组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紧抓“班主任”工作和“备课组长”工作两条线展开,从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和“备课组长例会”到“一线通”、“QQ工作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年级管理注重沟通交流,以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个年级全面推进《学科教学进度周安排表》,提前在教室里公布,提高学和教的计划性和节奏感,让师生在学习上达到和谐共振。重视教学常规的常态化检查,创新检查方式,通过检查提出整改措施,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强化行政听课、行政听课点评的有效做法。每周由年级组和教务处等教学部门开出需要被听课的教师,采用事先告知的方式进行课堂监控,将听课表开给相关学科的领导(包括校级领导和所有中层),同时告知被听课教师;听课人员及时和被听课教师交流,反馈听课情况给教务处,在教学专题会上交流课堂调研情况。

密切师生关系,在帮扶中提升教学生产力。先扶后放,扶放有度。精心设计有思维价值、能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提供与之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究,然后得出结论,保证“教”不越位而“学”到位;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预设,乃至预知,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学生能够达到的程度。

5.加强“新三学”教学督导

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

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新三学”的实践。我校教学评价二级指标调整为:教材使用准确、学生关注教材、教学设计完整、问题设计有效、语言生动准确、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设计合理、关爱全体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听课认真、主动参与交流、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及时笔记等14条,其中评价学生活动的指标占比超过70%,引导教师关注“为学生的学而教”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

下半年的第13、14、15周,学校对三个年级分别开展为期一周的全面教学督导,同时邀请区教研室的专家参与督导评价。每位教师的课都被听到、备课和作业批改均被检查,每个班级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均被检查。督导检查和反馈很好的推动 “新三学”(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的课堂教学生态发展。

四.加强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提高办学品位、规范办学行为、塑造精良团队、形成学校品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是潜移默化的“春雨”,教育环境是产生润物无声效果的“湿地”。

我校追求物化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和谐,追求自然环境与教学环境的优化。在一种春风喜度的环境中,让师生达到物质的赏心悦目和精神的志存高远。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在“教学楼校安工程、运动场改造工程、体育馆出新工程”三大工程完成之后,完成了致远楼强电线路改造、老配电房改造、传达室维修、科技楼消防管道改造、学生宿舍初步维修、体育荣誉室的装修、更新了老教学楼的空调等。为科利华中学初二年级的顺利过渡做好了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实施了绿化改造,修建了木栈道“W”和“互”,完成了运动场大型浮雕《律动玄武》。“让校园时时、处处体现育人的价值,并产生明显的影响力”,创设了一个内容丰富、格调高雅、丰厚和谐、品质上乘的校园文化。

提升服务质量。2014年底完成了学校卫生保洁工作社会化,物业公司保洁队伍已经进入校园,期待校园环境卫生工作不断提高。

2.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作为良性有效的秩序,构成了人类行为与活动的习惯、规则。

学校加强校办对校务的中心枢纽作用,加强教务处对教学的前沿指挥中心作用等。由校办形成的中心枢纽,重心落在校务管理上,确保校务工作的常态机制管理;由教务处形成的教学中心,重心落在质量管理上,确保年级组和教研组工作的常规协调管理。德育处、教科室、工会等,更多的确保项目管理的顺利开展。形成学校上下一致、相互融通、相互配合、相互补台的管理机制。

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坚持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校务管理重大问题、教代会讨论学校发展重大决策。充分发挥制度的管理与引导、自律与他律、保障员工利益和提供发展空间、保证基本工作质量和激励贡献创造等方面的相辅相成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构架,梳理并汇集学校各项制度,发挥专家委的职能,建设了“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制度和流程。

在依法治教上,进一步明确办学的国家立场、政府法规对学校办学的宏观指导作用,规范办学行为,严格师德行为,守住职业道德底线。开展的活动,一是师德报告会,二是骨干示范岗,三是责任区落实,四是岗位创优等活动。

3.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要有业绩,首先在于精神。

精神在于有理想、敢争先、不畏难、挑重坦。学校强化办学效能观,明确学生评价的标准在于健康与业绩,教学理想在于追求“学会与会学”,进一步提升学校精神“勇于担当,誓于争峰,乐于奉献”,使之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

树立正确的导向,引导教师摆正个人与集体、付出与获得的关系,培养教职工学校发展的责任感,营造顾全大局、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明确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做事知不足,知不足者常清;做学问不知足,不知足者常进。知足就是要懂得岗位本身就是荣誉。知不足就是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不足,不知足就是向着更加长远目标迈进。

尊重教职员工的民主权利,扩大知情权和参与权,有效地进行协商民主,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参加者和实践者。如教师工会活动的形式、组织及奖励由工会委员决策,学生校服的款式由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选取,食堂管理与运营的阳光操作,物业管理的引进与评价由教工代表参与,评优评先字晋级由专家委参与等。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为建设全员德育的文化,专设“教师寄语”和“学生感言”栏目,让全校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德育感悟中来,让教育更加的亲和。

我校基于“生本文化”的建设,充分反映到学生的自主发展上,学校的每一次集会的主持,在升旗仪式上展示英姿、崭露才华,在戏剧节上展示作品的感悟和表演的才能,在皓月当空的玄武湖畔挥洒着激情,在学生会活动、合唱节、体育节上展现青春的风采,还有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等都是学生经营的天地。

4.行为文化建设

职业道德的养成和修炼是基础和前提,高超的业务技能是关键,二者合二为一,才是行为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

师生员工通过回顾学校十年改革发展的历史,逐步提炼并形成了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个人的价值根本在于自强,同事之间的价值根本在于包容与协作,人与学校的价值在于良性发展,学校之间的价值在于分享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敬业、爱生、勤奋、求真”的奋斗精神,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文化的落脚点均应落在行为文化上。我校建设“落实的文化”,深刻理解落实的深刻内涵,形成了如下共识:抓不抓落实、如何抓落实、能否抓好落实,反映出来的是党性和觉悟,体现出来的是作风和意志,检验出来的是能力和水平。学校工作做到“有谋划、有措施、可操作、有评价”,工作落实“踏实践行、雷厉风行、动真碰硬、一抓到底、步调一致”的五种作风,解决问题做到“程序明确,时间保障,责任到人,要求具体,考核配套”,从而形成“管理的回路”。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委员会、家长学校、年级委员会、班务委员会的各项运行制度和机制,在涉及家校联系机制、周末自主学习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生涯规划等方面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使学校工作得到家长的全面支持。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呈现了“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特征,全校以“创建一个充满学习、继承气氛、洋溢追求卓越精神和体现认真、踏实作风的学习型组织和实践共同体”为共同愿景,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五.2014年学校主要荣誉和重大活动

1.2014年高考业绩显著

超额完成市局奋斗目标。获南京市教育局“办学绩效发展性评估综合奖、教学质量优秀奖、高中综合管理奖”,成为唯一连续10年获奖学校。市学科均分中语文第三、数学第三、外语第五。

2.全国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我校以《新课程校本化的规划与实施》为题的教学业绩,获教育部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教育科研

学校被评为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省级规划课题11个,市级规划课题38个,论文发表70余篇,设各级各类讲座75次,市级以上公开课30多节。

学校主干课题:提升学习力---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行动研究。

4.教师个人发展

高学林获得教授级高级教师称号。

张居敏、齐天乐、李珊珊、曹晨四位老师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王夫成老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5.学生集体获奖

南京市青奥会工作先进集体。

省第八届学校体育舞蹈锦标赛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及男、女团队第一名。

代表江苏省组建田径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获得团队总分全国第三名。我校组建的田径队在男子铁饼、女子800米、女子400米、女子400米栏和女子4*400米接力等项目中获得5枚金牌,其中女子400米栏还打破了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记录。江苏代表团在本届全运会中共夺得10枚金牌,田径队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闭幕式上,我校田径队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临了本次运动会。郑兵获先进个人奖,张桂宁、仓宁、沈锋获优秀教练员等称号。

江苏省第十五届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队”。

6.学生学科参赛获奖

国家级28人,省级169人,市级131人。

7.国际高中业绩卓著

自2005年创立的“南京中加邦德国际学校”,实施国际课程,颁发中外“双文凭”。今年毕业生56人100%升入国外大学,其中80%位于世界前100名高校。在立足“本土情怀、国际视野”的国际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质品牌的育人路径,成为十三中特色名片。

8.重大活动

全国新学校第十届年会(承办,此活动已成为全国校长重大影响力活动);

“影响中国·2014年全国首届著名班主任成功经验交流会暨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全国著名教师大型报告会”(协办,江苏省教育科学院主办);

江苏省第八届体育舞蹈锦标赛(主办,此比赛已成为十三中的传统赛事)。

六.2015年重点工作思路:队伍、课程与质量

四大机制:凝炼办学思想、优化管理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形成品牌效应。

三大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实现有效教学;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优质办学;加强质量建设,实现“学有优教”。重点落在课堂与课程。

二个方案:大树课程与整合、分层教学的推进方案的实施。

二个预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改后的教学变革、新高考方案出台后的应对措施。

会议或比赛:江苏省第九届体育舞蹈锦标赛(11月)、教学或德育研讨会(约4月、7月、11月,协办2次,利于教师全员培训)。

七.对区教育局工作的建议

以下问题,去年提到了,似乎当场十分重视,过后已经忽视。当下区内学校都在做,但学校规模小、平台窄;区级做规模大、影响面大也经济。

1.课程资源区级建设:建设全区共享资源    (教师发展中心,中教科)

2.网络资源区级统整:各校购置,统一共享  (注册号及密码)(教师发展中心)

3.专家讲坛区级规划:专家资源,影响力    (一月一次,教师发展中心)

4.校级绩效区级统筹: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种“两肩挑”不长久。

5.整体协调工作中的常态、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并有效化解和实破。

我们要增强紧迫感,有所作为,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增强危机感,坚持又好又快,快中求好,好字优先;增强责任感,本着对事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只争朝夕、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真抓实干;增强使命感,工作就是做事,要有主动性,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开创质量十三中的新局面。

工作成绩回顾2014年学校的发展,我校始终围绕办学目标、发展愿景,始终紧扣质量之根,始终抓住管理之本,强化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创新,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上有新突破,在队伍建设、办学特色上有新亮点,在学力提升、学业成就上有新业绩,精致化管理提速升级,群众路线深入扎实,学校内涵丰富厚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