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为新课堂喝彩!
——访南京十三中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
每周二下午的第三、四节课是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学生们最激动的时刻,他们或肩上扛着摄像机马不停蹄地拍摄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或化着舞台妆、穿着戏剧服准备进行戏剧彩排;或在欣赏一幅山水图片并琢磨着如何写出一副好楹联……这一幅幅别开生面的课堂画面,就如在南京十三中创建的省级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上盛开的朵朵鲜花。日前,记者走进南京十三中的语文基地,亲历了一次“动起来”的新课堂。
动作快的硬件配套
据了解,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将投入5000万资金启动建设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首批课程基地项目中,南京共5个。作为拥有深厚语文底蕴的四星级高中,南京十三中利用好契机,“领头羊”语文组于去年10月份创建语文基地,成立了基地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顾问指导单位,还成立了语文基地办,具体开展各项工作。
为将课程基地探索出的好经验辐射到集团内的学校,南京十三中全面建设语文基地“一主六辅”的框架,“一主”是以高中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为主,“六辅”是集团内的六所分校成为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语文基地实施“一鼎三足”的建设模型,“一鼎”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学习语文,建设高水平的语文课程基地,“三足”分别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课堂化和苏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据南京十三中语文课程基地办副主任洪劬颉介绍,语文基地的环境建设正在加快步伐,已进行项目招标,学校将信息中心三楼整层楼的空间建设成语文学习长廊,包括四大研学中心(传统经典研学中心、戏剧影视研学中心、特长写作研学中心、金陵文化研学中心)和苏派教育家研究中心,这一举措与数字化学习中心、通用技术学习中心和科技学习中心、艺体学习中心构成南京十三中五大创新学习中心。此外,将现有的报告厅改造成“新青年教育剧场”,“语文学习长廊”等建设工程也在加快实施中。
动态化的课程体系
南京十三中的语文基地自创建以来,课堂更生动、活跃了,该校也在不断地为基地添砖加瓦,呈现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南京十三中校长屠桂芳告诉记者,语文基地的创建是学校全员的意愿和行动,语文组起到了一马当先的示范作用,其他学科也紧跟其后,对于如何活化课程基地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南京十三中的语文基地特色莫过于动态化的课程体系,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中实现思想和行为都动起来,成为语文基地办老师们反复推敲的问题。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基地办主任曹勇军先生告诉记者,语文基地办的老师们在设置课程时,根据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动机”,有的课程如“戏剧研读与表演”本身含有“动”的特点,课堂需要师生以活动式的方法进行,而有的课程如“红楼梦研读”中“动”的特点是隐形的,这就需要老师带动学生进行思维上的跳动。
经过老师们多次头脑风暴后,动态化的课程体系新鲜出炉。采访时,洪劬颉递给记者两本语文基地课程指南册,分别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指南册里详细介绍了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开始时间及形式等,每一个课程的设置都以“动”为核心思想。
记者在指南册里看到了语文基地模型——四大研学中心,下设17门选修课程,另外将语文学科和其他文科学科打通,开设“大文科”课程,如“地理与金陵文化”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研究性学习,“即使某个项目仅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感兴趣,我们仍不会放弃该课程,毕竟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更为重要。”洪劬颉告诉记者。
洪劬颉介绍说,南京十三中的语文基地课程设置旨在达到这样一种效果:语文课堂要营造课堂生活,从而观照校园生活,再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才是灵活的语文课程体系。
此外,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语文基地的一大亮点,如“在大树下读书”活动“将图书馆‘搬’进课堂”“我的老师微故事创作大赛”“戏剧节”“吟诵比赛”等活动引起强烈反响,“这极大的训练了学生们跳跃的思维方式以及培养了学生们好动手动脑的习惯。”曹勇军说。
动脑筋的教学方式
为能让记者真正感受到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洪劬颉带记者参观了正在进行授受的语文基地课堂,经过教学楼走廊时,记者会不时听到教室里传来的激烈讨论声和爽朗欢笑声,这么欢乐的学习氛围全得益于语文基地办的老师们极力开动脑筋的教学方式。为使课堂达到较好的传授效果,老师们各显神通,将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王道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下去。
“英文诗歌鉴赏”课的教学方式让授课老师张苓牺牲了许多脑细胞。选课前,就有学生满腹疑虑的问张苓,“不是英语老师上的课吗,怎么是语文老师上呢?”这一似乎本应由英语老师上的课程也曾在开设之初困扰着张苓。为消疑且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张苓秉承三点原则,开始了选修课教授之旅。一、该课程是语文课,不是专业性很强的英语课;二、该课程是互动课,不是学者型的讲座;三、该课程是有趣的课,为的是让学生学习并快乐着。
张苓告诉记者,语文基地的课程学习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对老师而言也很有挑战。每每在备课时,都要使出浑身解数来思考一个“调动点”,确保学生有足够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张苓向记者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讲授维切尔•林赛的诗歌《刚果河》时,由于林赛诗歌的特点非常适于公众的表演,且这首诗歌用英文念起来很有非洲土著说话的味道,为让学生体会英文诗歌的节奏美感,张苓就边拍桌子边读诗作,学生们看得都笑了。随后课堂上立刻响起伴着“咚咚”敲桌声的念诗声。为使课堂更逼真,张苓带动学生们模仿非洲土著的篝火狂欢场景,她负责打鼓为大家伴奏,学生们围绕着中间三排桌椅成一圈,边走边拍桌子边吟唱诗篇,真正做回非洲人。
动起来的学习意识
“OK,下面拍第二场。”在南京十三中的校门口,记者碰到了正在上“微电影拍摄与制作”课的同学们,乍一看还以为是哪个摄制组进校园了呢。只见一位同学正注视着支在三脚架上的摄像机屏幕,镜头前面另一位同学正在表演,旁边三五个同学一会儿看看由几张四开纸集成的剧本,一会儿对摄像屏幕“指手画脚”,一个个的范儿味十足。
据一位正在拍摄现场的同学郑思敏介绍,他们正在拍摄的是一部青春励志类的微电影。之前的室内课堂已经认识了各种摄像用具,学习了一些拍摄技巧。“当老师要求我们设计主题去室外拍摄微电影时,每个人的思绪都飞扬了:小清新的浪漫樱花拍摄效果,无厘头的疯狂小鸟当主角……”郑思敏兴奋地告诉记者,“主题确定后,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次的剧本修改,剧本确立后,就是大家一起准备道具、布置场景。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拍摄进行地很顺利,大家都乐在其中。”
而在校园的另一个方向记者又看到了一个摄制组。据该课程老师杨奇荣介绍,该课程动手能力强,很受学生喜爱,选修的人数也很多,因此班级被分成四个小组各自进行实战,每个小组的拍摄过程都是由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这样的课程激发了学生们动起来的学习意识。
记者在南京十三中语文基地的采访过程中,感受最大的就是这里是一个充满动感的校园,师生们每时每刻都被活力氛围包裹着。语文基地“动起来”的新课堂,赢得了师生们的大声喝彩!
(发表时,略有删节)
任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