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老师和59名学生合影。吴俊摄
《走出柏拉图洞穴,才能看清世界》、《善恶天秤上的人生思考》……就在众多高三考生们焦急等待高考分数揭晓的前夕,南京十三中高三(10)班,一堂特殊的演讲课精彩上演。这是该班59名学生高中时代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扬子晚报记者张琳王璟
完美谢幕
4名未登台学生高考后返校完成演说
高三(10)班学生们口中的老曹,叫曹勇军,一位从事教学有30多年的语文老师。虽然曹老师是语文特级教师,但用他的话来说,他对自己以前的教学并不满意,直到近几年才感到幸福起来,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老师是帮助学生做梦的人。老曹给这届高三(10)班的学生搭建了一个成长的舞台——在语文课进行“时事演讲”!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在紧张的高三,老曹无法像高二时那样每节课都安排课前演讲,但他决定每周抽出两三节课穿插演讲,演讲内容也不再是读书,而是让学生们对热点时事进行分析和评论。
《史蒂夫·乔布斯是谁》、《“杜甫很忙”背后的迷失》、《由方韩“骂战”说开去》……每一位要上场演讲的学生都会先选题、查找资料、准备演讲稿,而曹老师对每一个人的演讲稿都会亲自指导,从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演讲高潮。一模、二模、到高考前,班上还有几位同学没有演讲,怎么办?为了不耽误高考复习,曹老师和同学们商量,来不及演讲的同学,待高考后重聚,完成最后一次时事演讲。
上周,4位主角闪亮登场,完成了完美的毕业秀。“央视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一事,随后该企业先是认错又突然以媒体虚假新闻诬陷要求相关部门调查,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达芬奇家具造假欺骗消费者,还是新闻媒体故意捏造事实诬陷。”夏福宁的演讲以热点新闻事件为引子,提出了关于探寻真相的思考,其中特别引用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只有努力走出柏拉图洞穴,去探索、去追寻,才能不断接近真理的天空”。
据了解,曹老师把孩子们一年来的演讲汇编成册交出版社出版,书名就叫《高三10班在六楼》。“用语文的方式,帮助学生有梦想、有追求。”这是一位语文老师送给他所带的毕业班学生最特殊的毕业礼物。
在应试和素质教育间实现双赢
下课后,不少学生纷纷找曹老师签名。记者问及曹老师举行“最后一课”的用意。他表示:“决定把‘最后一课’安排成公开课,是想借此告诉同行:在今天应试重压下,想教一点‘美丽的语文’很难,但我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不要放大制度化的限制力量,吓唬自己。只要有足够强大的专业力量和自信,在应试和素质之间找准结合点,完全可以做到互补和双赢。”
曹老师告诉记者,一年的演讲活动,让他和他的学生们愈发强烈地意识到演讲活动的意义。“首先,每周两三位同学对热点新闻进行评论,可以培养全班同学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人生姿态和品质,积累写作素材,让课堂上和每个同学心中流淌着生命的活水;第二,每个同学对时事发表看法时,就是一种分析和说理,59位同学不断接力,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观点,不断深化认识,其实这就是一次次全班共享的议论文写作,这与高三的课堂作文写作呼应,形成合唱与交响,不仅有助于高考,更可以帮助孩子们今后人生的发展;第三,59次演讲形成一个系列:我们为什会为各种负面的消息而焦虑,为人性的善良美好而欢呼,独立地思考判断,逼近社会真相,提出行动方案。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独立思考有行动力的公民。”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公民教育”
最后一次演讲,现场来的不仅有学生、家长,也吸引了很多语文界同行、专家,他们中很多人就是冲着“老曹”而来。这堂课,也给老师们带来了震撼和思考。
南京市教研室袁源老师表示,这种用时事演讲的方式把“听说读写思”整合成一门课程,让学生成为乐于思考、乐于言说的公民,让现场很多老师深受感动。“曹老师在高三冲刺阶段能给出这样一个让孩子充分关注和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唤醒孩子内心沉睡的批判力量。”
“这一堂课让我看到了渴望已久的公民教育。我们中小学是缺少公民教育的,过去只有‘蚁民’、‘贱民’、‘草民’,而没有‘公民’。”南大王彬彬老师听完课感慨良多:中小学教育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关心公共问题,有批判精神。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公民教育。而曹老师的时事讲坛就是培养公民意识的一个平台。“这节课是一次很好的‘成人式’,有一种公民教育的理想和情怀在里面,让人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