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大地”与“星空”
——张中行《作文杂谈》读后感
语文组 汪源
张中行是一位散文名家,很久以前就对他的文章很有兴趣。在有幸得到了语文组推荐的一本张中行所著的《作文杂谈》之后,了解到了他对于作文写作与教学的很多实在而又深刻的思考。文章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很多,从中节选两点,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学的是习惯。”
张中行认为,语文可讲的理不多,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也就是说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教导为辅,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在前后左右关照即可。
书中所说的“习惯”,本义是指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而结合实际教学来看,强调“习惯”就是启示教师必须通过用心培养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来帮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与实践,在亲身感受与操作中掌握语言的规律。张中行认为有的老师虽然很有责任心与积极性,但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从,无论课上课下,学生都是随着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团团转。这种做法学生很累,却收获不多。而一个懂得教学规律的老师,就会懂得在教学中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为学生引路,就会懂得适当地因材施教,就会懂得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呵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联系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张中行在几十年前所发现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明白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就是枯燥的解释生词,研究语法结构、篇章结构、写法特点等等,而应该着力于让学生先动起来。这种“动”不是盲动,而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逐渐养成的一种习惯。
比如,要通过精心安排早读课的内容,从督促学生大声读书开始,养成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要通过广泛的介绍与恰当的引导,养成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要通过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写精彩语段,在课后写随笔杂感,来养成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要通过设置课堂5分钟演讲,引导学生阅读报刊上时事评论的方法,来养成学生关心时事,敢于表达的习惯。当学生习惯了遇事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他们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处处指手画脚,而是和学生一起设置一套规范,并成为坚定的执行者与维护者。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依靠学生自己去读去写的方法,可能会产生很多错误的理解。张中行对这个问题有个实在又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如果“多”和“确”不能两全,那就宁可抓紧“多”,把“确”放松一些。的确,只有先有了“多”,才能有丰富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保有自由和兴趣。有了坚实的大地,就有了生长一切的可能,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二、“语文教学中单是‘明白了’用处不大,重要的是有了情意,‘不费思索’就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
张中行所说的“明白了”其实应包含至少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学生对于字词句等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第二个层次应指对于文章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一种准确的理解。这种目标在我们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仍是特别重视的内容。但是教学中往往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很难真正触动学生,很难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情意”。
张中行在这个问题上,建议语文老师可以从课内和课外这两个方面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意。课内方面,张中行有几个核心观点:1、凡是靠学生自力能够明白、能够做的,教师应少插手。2、教师要通过亲身示范来引路,让学生学着自己迈步。3、要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对教师所讲的持怀疑态度。课外方面,张中行认为要着重培养学生读写的兴趣,要兼顾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同学生多接触多交谈,为学生多创造读写的机会。而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中,张中行特别看重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有兴趣自己去课外看大量的书。
的确,“情意”不是通过教师的单纯讲授就能获得的,“恰当的表达”的能力更应当依靠学生课内课外的大量实践来培养。在这个问题上,如何能通过教师的努力,将课内的传授与课外的指引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试着做一做。
首先,应特别注重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不是随便读,不是无效地“囫囵吞枣”,还要讲究阅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坐而论道”不是好的方法,一定要带领学生实践,给他们举例子,做示范。
比如我们可以以艰深的名著的某些章节为例,在大家读完后,有意识地提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阅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学会把握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比如读诗歌在于品味精粹韵语的深层意蕴,读小说在于感悟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课外阅读,所以不能搞得太细,不能当做课内文章来仔细推敲,不能倒了学生的胃口。在实际指导中应把握一个“粗中有细”的原则。
其次,应注重教学中的内外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纯依靠死抠课本的方式,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一种奢望。但任学生随兴趣读书,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一种高效的做法。如果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堂激趣,课外引导,开展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定向指导,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个问题上应注意两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能打动学生的文章,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不是要“拔”学生,去理解超出他们生活的抽象的感情,而是要让他们理解生活,真正学会感受生活,这样才能表达生活的真实。
再次,应注重读写结合,巩固课外阅读的效果。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属于学生自己的情感,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正面作用。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等摘抄下来,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读书心得体会。
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让学生的从课本走到像星空一样广阔的生活中去,就能调动起其自身的情感,并且让其学会用最恰当的方法表达“情意”。
通读《作文杂谈》这本书以后,发觉书中既介绍了很多非常细致实用的小方法,也阐释了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想与追求。细者实者如“习惯”,高者虚者如“情意”,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实践,都能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丰硕果实。在实践中,语文教师就是应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懂得如何把知识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也懂得如何引领学生从琐碎的现实走向理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