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语文组 从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内在素养。“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不仅仅是认真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及时的充电也是必须的,只有多读书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时代的发展也要求我们这样做。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就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老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你的学生一同走进书的世界,在世界里遨游!
我一直希望自己每天进行一小时的学习,不断充电,丰富自己的学养,让自己成为一个渊博的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困难重重。我觉得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辅导学生。晚上回家还会有这些那些的琐碎之事,还要处理家事,那我学习的时间,自我充电的时间哪里来,我读书的时间哪里来?
令我兴奋的是,竟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找到了这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的答案。我看书的习惯是先看目录,其中第二节探讨的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吸引了我的眼球。
书中说:“每天不间断的读书,给书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那么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到两个适合自己继续学习的方式:可以化整为零,利用平时空闲的任何时间进行分散阅读。比如我就可以利用每天休息的时间,早晨晚上各十四分钟,进行分散阅读,进行积累。另外做有心人,把平时看到的任何对自身成长,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和内存素养的内容积累下来,一段时间下来便积累了不少,所谓滴水穿石、聚沙成塔就是这个道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书中还提到: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越来越难了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负担过重。而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学生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所以光是忠实于“教科书”的教学不算是优秀的,要敢于给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启迪他们的思维。同时,要把书本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枯燥的知识“动”起来。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各种有趣的小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学、读、背、演、练。因为对于课本的学习,学生已经感觉有些厌倦了,并且语言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光靠书本中有限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愿望,反而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于作业问题,也是我目前的困惑,学生不愿做、不会做或不认真做,老师改得很痛苦。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学生一写就正确。也有人认为先让学生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学生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读着此书,就好像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
我想我以后会把这本书当作自己案边常备的一本书,有疑问就会向这本书请教,并在这本书的思想精髓的鼓励下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