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青年教师暑期读书笔记之八

文 / 曹勇军 责编 / 曹勇军 2012-09-19 点击 5510

让课堂充盈文学的味道

               ——读《语文教师成长丛书》

语文组 李建伟

       暑假期间阅读了一本《语文教师成长丛书:名家解读,语文教育意蕴篇》。这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提高语文教师素养的一套丛书中的一本,主要关注的是对语文教育内蕴的理性解读。这本书对全国卓有影响的语文名师的教学智慧做了全新的透视,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对语文教育本性特质的深层理解和独到的描述,揭示了语文教育的真义和特有的规律。主编刘正伟在引言中说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思想观念的解放、探索、争鸣与冲突。不仅反映了这一时期语文教育思想界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异常活跃的局面,而且直接引导了30年来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那么,语文教育思想观念的话语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其中钱理群的一篇论文《立人教育与阅读经典》对我启发很大。他在这篇文章中说:“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立人’,这是整个教育的中心,是需要各个学科共同完成的。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立言’来‘立人’”(33页),钱理群教授提出的这种“立人”教育观,是借用了当年鲁迅先生的说法,他对当前我国语文教育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自己在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的研究和探讨中所得出的这样的结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语文教育专家都很遗憾的认为很多教育者过分的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将知识训练进行到极致,这种“科学主义”的做法往往忽视了“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培育,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与控制受教育者的心灵的反面。”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先前的中学语文教育过分关注对知识的训练,进而形成了刻板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的目标、思路不对,缺乏开阔的视野。我们“必须从‘人的建设’的高度来定位语文教学的观念”。语文教学的“元问题”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童庆炳先生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要理论阐述。钱理群的“立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重要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完整的人”,教育要开启人的灵魂,开发人的潜能。从人本主义观念出发,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构建起一座巍巍的精神长城。钱理群所提出的“立人”中心语文教育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本主义观念在当今语文教育领域最为具体的体现,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钱理群的“立人”中心教育观还体现在对语文性质的认识上。他不从工具说和人文说的争论出发,而是从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出发来定位语文教育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语文是我们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钱理群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语文对人的发展的基础意义。首先是时代的变革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来适应世界的变化,即要终生学习。而语文学习正是为终生学习提供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另外语文教育在培育人、塑造人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和意义。“从语文的本体来看,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即语文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语文的‘底座’,语文与文化血肉同构,语文就是文化”。这种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感染对于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语文教育是在为人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钱理群对“打底子”给出了自己的界定: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与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以保证每一个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这其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很重要,语文教师必须在文化和人格两方面都要身正是范。钱理群一直以语文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仅仅是学者。“我现在有两个身份,一是教师,二是学者;但对于我来说,教师始终是第一位的,我在很多场合,都反复强调,希望人们把钱理群首先看作是一个教师。我这个人有深入骨髓的教师情结,天生是当教师的料”。总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在精神方面打下基础,培育他们“青春的精神”,这种精神“既符合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的特征,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健全生命的基础”。

       钱理群在为郝铭义先生《越读者》(大陆版)一书所作序言中说,台湾中科院副院长曾志郎先生讲:“阅读是教育的灵魂”。这是对教育本质的一个深刻揭示。我曾经说过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义就在于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其主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而读书是这样一种精神活动:一书在手,就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自由穿梭于古今中外,漫游于人类所创造、拥有的一切文化空间,在阅读中重新经历、重新感受书本中的生活。因此,中小学生不是水手,却可以借助《鲁宾孙漂流记》而飘洋过海;不曾经历战争,但可以通过《三国演义》和曹操、关云长一起驰骋古战场等等,这就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尽管书本提供的生活、精神资源,还需要经过今后一生的实践,不断注入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化为自我生命的有机组成,但在人生的起点上,通过读书打开一个足够开阔的文化空间,从而达到精神空间的扩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钱理群认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他说:“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而且还要求,读名著,要有正确的方法,要用心去读,要学生去投入感性的阅读,以学生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这些要求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课堂教学要以这个为指向也会受益匪浅,因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人和文学的关系,其中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多接触文学,文学能给人的东西太多了。文学的力量甚至超过所有老师的总和。

       别林斯基论述文学的巨大意义时也说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文学对人的作用不会像别的事物那样快捷,通常比较缓慢,短时间内不好显现,但是它的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情、品德、修养、情感甚至整个精神世界。

       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不忘感谢的是文学曾给他带来的许多人生启迪。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丹麦科学家波尔就曾向人们说过,瑞典儿童文学家塞尔玛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对他后来走上科学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文学实在是教育的好手段。我自己在教学的时候也要学着做这样的引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