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一年一度的“行知杯”教学基本功大赛如期而至,历史组的五位青年教师于本月25日上午,就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各自一展所长。
首先是吴婷老师,鉴于学生以往对这两场战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课采取的是突出反侵略的思路,通过对爱国官兵、人民群众抗争的细节化描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主要分为三部分:危机·苦难、觉醒·抗争、探因·近代化。第一部分突出两个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第二部分渲染邓世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的抗争精神,以达成学科素养要求的家国情怀要求;第三部分从世界潮流的角度,探究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本节课结构新颖,符合新课程理念,是一堂高中教学的前沿课。
第二节是焦玉蓉老师的课,本节课契合学生的认知思维,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为切入点,将教学的两个主题——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逻辑关系清楚到位。对于每个主题的教学,运用贴合学生认知的知识元素和图文素材,勾勒出不同战役的特色与架构,从“印象甲午”到“概况八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明确学习重难要点,学习氛围轻松愉快。课程最后,注意与单元主题相结合,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双半”历程,温故知新,提升认知。
第三节上场的是杨婧老师,从安倍晋三访华的时政热点导入,引发关于日本是敌是友的思考。从北洋水师引入甲午战争,结合地图使学生对战争的背景、经过有基本认识。通过中日对比的材料,重点分析中方战败的软硬件因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刺激了中国人的觉醒。从介绍义和团运动的内容和影响,认识其反帝爱国运动的性质。签订《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归纳总结近代以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整节课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既掌握历史史实,又培养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设计合理,师生互动良好 。
第四节是今年新进的苏静老师,她根据教材逻辑思路,围绕着两次战争分别展开。包括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结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危害及影响。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大量运用图片,激发学生好奇心,扩展学生思维,师生共同探究。另外,学生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已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国情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可以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对比学习,既巩固前面学习内容又能加深本节课重点学习。多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最后一节是王静老师的课,本节课从网络评语入手,通过回忆近代史的开端,导入甲午风云。通过材料层层引导学生剖析这场侵华战争的原因,理解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既定国策。通过地图讲解战役经过,深入感受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的爱国情怀。通过前后知识对比,分析理解这节课的难点——战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对社会的影响。本节课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层层推进,加强重难点的理解分析,与学生频繁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充实的周四上午,历史组全体老师通过“行知杯”的平台,展示、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