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课程设计,贴合学生认知,立足“素养”课堂
——《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
历史组 焦玉蓉 2018年10 月
适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走入课堂之际,新一年的行知杯课堂大赛也拉开了帷幕。每一次的参与和经历,都是对自身专业的一次提升与反思,非常感谢组内同行前辈们的帮助和鞭策,我将始终秉持认真对待、努力钻研的初心,来准备每一次的课堂教学。
这一课选定的课题是必修一教材的第12课——《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应该是学生和老师们都非常熟悉的内容了吧。所以,我的心中是有些许忐忑的。面对这样一个被很多很多次用来做公开课课题的教学内容,我又如何能上出新意?面对不是自己所教的新高一学生,我又如何能很好地完成教学?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需求,我又如何能符合新时期的课堂诉求......准备的时间很有限,内心不免焦虑。
静下心来,不断思考,并不断追问。逐渐理清了教学的思路。虽然课题的是耳熟能详的,但我还是想跟学生分享出我的认知,并让学生对知识结构、基础要素有一个更为清晰到位的把握,从而生发出自己的点滴感悟。对于发生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的这两次侵华战役,它们虽同为侵略战争,结局虽同为失败,但两次战役的模样是不一样,因何而战、与谁作战、战后时局等等等等,所以,“印象甲午”“概况八国”就成为我教学切入点,我努力呈现出一个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战事风云。
如果这是一个单纯的以“甲午战争”为专题的课程教学,那么用来导入的话题是非常丰富的,但这一课教学内容并非单一的甲午战争,还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者放置一课教学,其逻辑关系是什么呢?所以,我思考着能够同时引领两个教学内容的导入素材。那么,能体现两者联系性的关键性事件——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就成为我想要的抓手。并且,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瓜分狂潮的所处阶段总有很多的误区理解,往往想当然的认为其是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发生的局面,逻辑关系不明。刚好可以通过导入,将全课的逻辑关系即时空概念,给学生一个非常清晰而明朗的认知,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要求。
于是,一张非常有意思的《时局图》,就成为全课的导入口,引领出19世纪末期中国的时局,同时引导出瓜分狂潮前后的两次侵华战争。但其实准确的说呈现的是两张图。因为我希望给学生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认知,关于此图的诸多要素,也一并呈现给学生了解,让学生对历史的客观性有多一点的认知。教学不能只教课本有限的知识点滴,核心素养中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要求,这些都需要让学生更接近他所认知的人和事,让他知道更有温度的历史发生。这是我个人一点十分简单而纯粹的想法,我想在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不断完善。
不论是教学的第一专题甲午战争,还是第二主题八国联军侵华,都是学生颇为熟悉、听者十分明白的内容,我有些为难,不知如何陈表才好。思来想去,那就跟学生分享一下我的认知吧。于是,我着眼课程设计,让所教内容更加线条清晰、样貌突出、易于领悟。
第一专题,甲午中日战争。我为这个教学主题设计出了“一”“二”“三”“四”“五”,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印象甲午”,逐一落实该有的教学要点,对话出一个清晰的战事全貌。学生虽然不是我自己的学生,然而教学的过程是亲切而和谐的,从“一次检验”到“五点条款”,每一次的层次递进,学生都始终跟着你认知、探讨,让我对这样的设计倍感信心和欣慰。
第二专题,八国联军侵华。它与甲午本就是不同的战役啊,样貌自然不同,所以,我给出自己的设计四个“一”,突出战事特点,同时又带有一点趣味性,从“一场抗争事”谈到“一批不平约”,深刻学生的认知,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整体的学习任务。
不同的主题设计,也让我对所教内容有了一次不一样的感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体会。在此之前,我没有想过要这样处理教材,但经过这次教学,我看到了教学设计的更多可能性,也不断鞭策我做出更多可行的探索,让自我丰富起来。
最后,联系单元所学,给出完整的近代“双半”历程,一个整体的知识架构,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定位更加清晰,学生的思考也可以由此引发:民族危机的深重,同时也激发了民族的觉醒,梁启超有言,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局正在逐渐展开......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于学生的情况不够了解,多少会有些顾虑和担忧。但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学的立足点始终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度,否则,高高在上教学,只能是没有地基的高楼,不坚实,易倒塌。
课堂所有的启发与思考,都不会凭空产生的,教学素材的选择,是需要谨慎而严谨的。能够符合学生认知的素材,会很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活化课堂氛围,产生良好共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之中,我精心地挑选符合自身教学流程和特点的历史素材,契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对地图的合理运用,本课有三次使用,将可能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易于消化和理解。第一次运用,在谈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时,对于什么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其实通过地图的展示,对地理位置的直观感受,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确侵华的媒介——朝鲜,进而明白朝鲜爆发的农民起义,成为了此役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运用,在三场海战的环节。运用在地图上明确战役地点的方式,强调出重要的战事,以及战事背后对进程的影响,学生自主认知的能力很好地体现;第三次的运用,即强调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军民的顽强阻击,对廊坊这个地点的突出和着重,也让学生感受到国人作战的英勇。
还有其他如漫画、老照片、文字史料等素材的运用,都以学生的认知思维为选取的出发点,不能随意的堆砌和粘贴,才能让学生始终“在线”,不轻易“脱轨”。
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对自己的教学还是会有不满意的地方。
虽然在有限的时间内,付出自己最大的诚意,做出教学设计,与预期一样地达成了目标。但也正因为时间的有限,打磨的还不够细致,表达上似乎还可以更好,并且关注到更多的细节。有些素材的删减,其实可以还原,把问题再挖掘的深一些。是不是给学生再多一些空间发挥,要相信新高一学生的水准......很多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不断在我脑海里打转。
所以,这一次的教课是结束了,但我的教学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会在空余的时间里,把课件更进一步完善,我会想去设计更多的可能性,我也想去阅读再多一点的史料,让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有更宽广的维度。
总之,这是一条没有止境的道路,我将饱有自己最大的诚意,从心出发,砥砺前行。
最后,再一次感谢深深地感谢组内同行前辈们的鼓励与帮扶,感恩在心,铭记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