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行知杯生物组刘维红教学反思

文 / 刘维红 责编 / 戚雪银 2018-11-07 点击 5443

《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教学反思   

             “ATP”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介绍了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利用奠定了基础。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即将学习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即从物质与能量视角,探索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阐明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贯穿着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前面学习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能源物质,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结构与ATP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内容有着“前挂后连”的重要作用。

           我在授课时,采用了探究式、启发式、资料分析、小组讨论、讲练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紧紧围绕核心概念,努力践行新课标(2017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教学效果较好。总结几处亮点如下:

一、课堂教学“结构化”,凸显核心概念

          新颁布的2017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追求“少而精”的原则,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模块内容聚焦“大概念”,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对“大概念”的解释是,大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它包括了对原理、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是生物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教学准备时,教师应该明确这些大概念以及它们所体现的生命观念。

         “ATP”知识点属于模块1“分子与细胞”中概念2“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与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之“2.2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区域”中的 “2.2.2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教学过程始终要围绕这一核心大概念。当然,在具体教学中,要细化核心概念,挖掘它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仔细阅读课标和课本,我将本节内容细化为以下三个方面“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在生命活动中的利用”,这三方面都是紧紧围绕核心概念而细化的。这样不仅形成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化”,而且凸显了核心概念。在每一个内容中,又通过问题驱动或资料分析等形式,再进一步细化呈小知识点各个击破,从而有效的突破重难点,使得学生深刻理解了核心概念。

二、课堂教学“情境化”,理解核心概念

          创设情境就是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创设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其中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快速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有多种形式,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题例情境、比较情境等。

          在本节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生活情境,即成语“囊萤夜读”,讲述的是车胤借萤火虫夜读的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萤火虫发光能量从何而来,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从而很顺利了引入课题。在具体教学中,又创设了诸多问题情境(下面举例),以帮助学生击破小知识点。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是否是可逆反应”这个问题中,用表格比较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创设诸多题例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本节知识。这些具体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核心概念。

三、课堂教学的“问题化”,发展科学思维

          以问题驱动方式,问题的答案直接指向核心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获取和理解。问题设计的本身则是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如,在知识点一“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中提问“ATP供能时,释放哪个化学键中的能量?ATP供能过程中,可形成哪些产物?”;在知识点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中提问“ADP 转化成ATP所需的能量从哪里来?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是否是可逆反应?”;在知识点三“ATP在生命活动中的利用”中提问“哪些生命活动由ATP直接供能?”等。这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而且,学生在这些递进式问题的思考中,进行大脑风暴,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从而发展了科学思维。

四、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凸显科学探究

          本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知识的获取由学生自主地探究中建构。起来。如,给学生一段资料,即人在剧烈运动状态和安静状态下ATP的分解量及体内ATP的绝对含量,让学生探究出人体ATP是怎样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的。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知道了体内ATP的绝对含量很少,但是ATP和ADP的相互转化速度非常快,从而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而自然明白了ATP被称为能量通货。在题例情境中,又给出了“萤火虫发光的实验”,加入葡萄糖的对照组不发光,加入ATP的实验组重新发光,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深刻理解了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以上教学过程,凸显了科学探究,培养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本节课教学中,我努力践行新课标(2017版)理念,聚焦大概念(核心概念),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效果较好。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备课时,很想利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建构“ATP的分子结构” 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模型。因为模型建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十分重要,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但是考虑到高一的学生,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尚不完善,所以,最终没有采用模型策略教学。其实,从课后反馈来看,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都还不错,完全可以尝试着较为开放的教学,引入模型策略教学,让学生在动手中自行建构理解知识,也许效果更好。



无父目录

搜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