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一节的教学反思
本次生物教研组“行知杯”教学大赛的课题是: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本节内容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即ATP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上章节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提及到的主动运输过程的耗能,在这一阶课程的学习中便能得到答案;掌握好这节内容对之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识的学习,同样有非常重大的基础知识铺垫意义。针对这次行知杯教学大赛,我在其中经历过、体验过,有以下几点小小的思考:
一、多角度思考,课程常教常新
《ATP》这节课程是必修一的内容,组内的老师在自己的教学经历中都有关于这节课的印象。《ATP》是个较老的课题,但需要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课堂,花心思去琢磨新的思路,加入新鲜的元素。《ATP》内容相对较少、抽象难以理解,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情境,以文章的重难点为主线,尽可能的使用生活实际的例子,丰富课堂的内容,延展学生的思维。
本次课堂教学以“燃烧我的卡路里”这首歌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在生物体内是否真的是卡路里在燃烧?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中,会提及葡萄糖、脂肪等能源物质,教师趁机创设教学情境:探究萤火虫发光的直接能源物质的实验,来寻找生物体内直接的能源物质。学生对于生物学实验,尤其实验对象是身边熟悉的生物时,求知欲和探究热情会被激发。简单介绍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展示实验过程,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之上,将ATP这节课的主角带入大家视野。
整节课新课分为三个阶段,即“ATP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并在每阶段给学生留下相应的阶段性任务,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之后的即时反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在“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这一阶段,以学生的讲解为主,让学生努力发掘生命活动中ATP发挥作用的实例,加深前两个阶段ATP结构及与ADP之间转化的理解。课堂最后让学生结合课前发放的卡片自己小结,梳理本节知识,同桌之间相互检查修正,课堂最后首尾呼应明确生物体内燃烧的是ATP。分段式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明确的分段目标和任务,给予学生充分合理的自主时间,并及时总结反馈学生的阶段性成效。分段式教学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接受和理解新的生物学实验知识。
二、全方位备课,讲台越站越稳
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的教材,是十三中每一位生物老师教育事业开始的一册书。在常规教学中,ATP这节内容一般会与酶的基础知识相结合。作为年轻教师,要在这一节课中将有限的内容丰满整节课程,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尝试寻找相关的知识加入到课堂中,又避免冲淡了本节课程的重难点。在查询的过程中,也试图借鉴别人的观点和教学设计,但发现真正将一节课的环节烂熟于心,必须真正地将教学设计内化,尽可能符合自己的课堂风格。考虑到高一的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模型构建能力相对欠缺,我舍弃了视频、模具等课堂上可以充分激发孩子兴趣的内容,试着将课堂简化,提纲挈领地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在相互的交流中发散思维,将生物课堂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做一个紧密的结合。
对于年轻的教师而言,每一次赛课都是挑战。我会愿意选择把这一节课放大化,调动全身心投入其中。在备课阶段,多汲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尝试在课堂的安排上,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情特点,更多的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贴合孩子们内心的需求。
三、深层次反思,舞台越来越大
我还记得有位前辈和我说过,年轻教师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会上课,而是只会上课。经历过行知杯大赛,越发对这句话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现阶段的自己最担心的往往是课堂内容有没有全面,学生的反馈是否满意。往往忽略了自己对于课堂、对于教学的思考。同课异构的行知杯,让我很好地学习了同样的内容,在不同教师的演绎下呈现出来的属于自己的光彩。
年轻教师到底要怎样迅速成长?答案不是一直埋头听课、重复的上课,可能更多的需要我适当的停下来,在关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教学方法,关注师生的互动。这次的行知杯,组内的老师有的设计了非常漂亮的板书,有的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动手做模型,还有精心设计层层深入的任务和反馈。反观自己这节课的内容,教学设计中重难点应该再突显些;可以选择合适的模型,让学生们在动手制作模型的过程中,直观的感受ATP的结构,进而联系结构决定功能的理念进行深层次教学;可以创设更多的情境,将ATP的来源和去路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实际生活的例子中近距离感知生物学概念。
感谢这样一年一度的行知杯,给了我们年轻教师成长的机会,也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做个与时俱进的新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