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行知杯物理组倪文露教学反思

文 / 倪文露 责编 / 王丽玲 2018-11-09 点击 6328

一、教学分析

       力学部分一直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关键。本节《力的分解》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刚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的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运用学习的知识去分析各力之间的联系是较为困难的,力的分解是相互作用这一块的难点内容。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不论多难的知识,他总是会觉得比较简单,原因只有一个“会者不难”。所以不论多难的知识,只要你懂了,熟悉了,能够学以致用了,就会变得非常简单。那如何让所有学生这节课听得懂且会应用呢?感兴趣是前提!合理有逻辑的教学设计是关键!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教态打辅助!有知识点紧密切合的生活实例做最后收官!

       针对以上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堂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精彩的趣味实验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结合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围绕四个递进问题进行展开:1.什么是力的分解?2.力为什么要分解?3.力应该怎样分解?4.力的分解有何用?在其中穿插了一些视频、实验、生活图片,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各个知识的合理连接。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堂引入:视频引入——“脆弱的橡皮筋”

       课堂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怕自己拍的一个视频。从视频中可以看见,我用两根橡皮筋悬挂一个黄色的水球,当两根橡皮筋的夹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可以看见,橡皮筋逐渐增长;当橡皮筋的夹角继续增大变为某一角度时,橡皮筋突然断裂,水球下落。

       设计意图:装满水的气球和橡皮筋都是学生平时熟悉的物件,水球和橡皮经的形变都非常清晰且具有震撼力。“力的分解”一个典型的生活实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完了本节课你就知道了。这一设计在课堂开始就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问题教学法——问题串铺垫

       整节课围绕四个问题进行展开:

       1. 什么是力的分解?——复习旧知,合理联想,引入新知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结合图片复习辨析合力、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是已知几个分力求合力的过程,鼓励学生猜想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的过程)。通过定义学生很容易得到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的关系,互为逆运算。所以力的合成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也应该遵循。

       2. 力为什么要分解?——情境引入,大胆假设,分析效果

       紧接着给学生展示一个生活情境视频:托运车拉泥地里的钉耙。由视频可见,拖拉机给钉耙一个斜向上的力使得钉耙在泥地里陷得略微浅些,并且拖着钉耙向前进。让学生大胆猜想去分解该力。学生很容易得出,该力应该分解为水平向前和竖直向上这两个力。按照该分解方法,就可以更清晰直观的明白一个力的作用效果。

       3. 力应该怎样分解?——结合实际,总结规律,讲练结合

       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可以明确物体受力时的作用效果。从而提出问题:给你一个力,应该怎么分解呢?学生很容易得出:力应该根据其实际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并且强调一下,如果不给出任何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实际的力可以有无数种分解方法。而当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力应该按照其实际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并给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模型进行实例分析。

       情境1:放在斜面上静止的物体——并让学生最后分析引桥的用处

       总结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1.分析作用效果

                                                 2.根据效果确定分力方向

                                                 3.画出的平行四边形

                                                 4.根据图像求解分力大小

       情境2:常见的绳杆模型                  

       小试牛刀,典例分析:

           

       4. 力的分解有何用?

       经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力应该怎样分解了,接下来,在让学生去分析课堂刚开始的实验,首尾呼应,解释开篇视频中的现象。让学生讨论分析,当合力相同时,探究两个等大的分力随着夹角变大的情况?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当合力一定的时候,两个等大的分力会随着夹角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视频中的老师逐渐增大橡皮筋的夹角时,最终,橡皮筋不堪重负折断了。

(三)课堂升华:问题情况,体验游戏,学以致用

       根据刚才的“脆弱的橡皮筋”的解密活动,继续创设一个同类型的问题情境—“如何用一根绳子解救掉在泥坑里汽车”。学生能想到方案有:1.把绳子系在车上,用手拉。2.用一个动滑轮趣拉。3.将车和大树用绳子紧紧的系上,从中间位置拉。最后通过讨论,发现3方案是可行的,然后让几个男同学做固定不动的大树,让一个男生模拟车。让一个女生先拉车,发现拉不动。将车和树用绳子紧紧系在一起后,便可以很容易的拉动了。最后让学生观看一个类似情境的视频,给更多同学一个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总结和反思

       从这节课来说,备课的宗旨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物理规律,并能通过总结出的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比如引桥等),而且课件制作美观,顺序合理。

       在教学中,能够通过趣味实验视频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中教师演示实验明显,(书本倾斜放置在手上)能让学生通过得出的物理规律解释引桥原理,能让学生总结力分解的一般步骤; 能在最后时间让学生完成在合力不变时,分力大小与分力夹角关系实验,让学生解释课前的引入实验,起到首尾呼应作用。

       但是由于教学设计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这一点有待改进。以上是我这次上课的一点心得体会,感谢组内各位老师的聆听和指导。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改进!

 



Baidu
map